回溯中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打江山通常金戈鐵馬,血雨腥風,江山一統(tǒng)后,統(tǒng)治者便杯酒釋兵權,令文官治國。這便是歷代帝王的治國之道。而文官大部分都是文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文人(文官)治國的歷史。文人可以說是解剖歷史的一個很好的窗口和切口,抓住了文人這個群體,也就抓住了歷史的脈絡。著名作家、歷史學者王振羽先生新近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傳記《人事完缺——吳梅村傳》就是一部全面解析明清歷史大變局下文人生存狀態(tài),極具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厚重之作。
傳記以明清更替之際的大歷史為背景,在復雜的時代風云和歷史變局中,塑造了以吳梅村為代表的一系列豐富多彩、血肉豐滿的文人群像,如吳梅村、錢謙益、張溥、黃道周等等。振羽先生飽讀史書,嗜史如命,依據(jù)史實和史料,不隱惡,不揚善,一切按照歷史本來的樣子再現(xiàn)歷史,這是這部傳記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他的筆下,沒有完全的好人,比如吳梅村,也沒有十足的惡人,比如崇禎和錢謙益等。他客觀表現(xiàn)了特定歷史場域中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多面性,充分揭示了人性的豐富與駁雜。作者著力塑造了復社祭酒、文壇領袖吳梅村這一豐富復雜的形象。吳梅村作為一個具有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的傳統(tǒng)文人,既想一展抱負,兼濟天下,又想保持了士大夫的民族氣節(jié),但置身官場和特定的歷史變局中,身陷官場與文壇、愛情與家庭、忠誠與背叛等各種矛盾沖突中,內外交困,身不由己,在種種矛盾沖突中載沉載浮。吳梅村雖是文人書生,但絕不是一個書呆子,作者通過幾個典型情節(jié)刻畫出其遠非書生的一面。他得知黃道周被崇禎懷疑結黨,廷杖下獄,為保黃道周,特地找來名不見經傳又可信任的太學生涂仲吉為黃上疏辯護,雖上疏失敗,吳梅村卻全身而退。為了歸隱,他不惜謊稱過繼給伯父,以丁憂的名義遠離官場。他看不起別人搞裙帶關系,自己卻利用在復社的影響走后門把兩個不學無術的表兄弟拉入復社。在對待吳三桂的前后態(tài)度上,最能反映吳梅村軟弱矛盾的性格。當年因痛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沖冠一怒創(chuàng)作膾炙人口的《圓圓曲》,遭到吳三桂忌恨。吳三桂降清后權傾一時,為了一家性命,吳梅村只得在《綏寇紀略》中違心地拍吳三桂的馬屁,甚至故意讓吳家人事先看到文稿。其委曲求全心態(tài)可見一斑。作者正是通過種種細節(jié)塑造了吳梅村這樣一個個性復雜的“圓形”歷史人物。
作品場景宏大,涉及人物眾多,作者往往寥寥數(shù)筆便勾勒出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黃道周,屢次犯顏直諫,“公卿多畏而忌之”。他曾連上三道奏折,不惜犯忌把崇禎與東虜議款求和的丑聞在朝堂公之于眾,引起皇上震怒,直貶六級。其狷介性格至死不渝。即使崇禎這樣一個在一般人心目中軟弱無能最終上吊自殺的人物,作者也表現(xiàn)出其每天辰初準時臨朝,宵衣旰食十分勤政的一面。其他如錢謙益、柳如是、卞賽等次要人物,作者也都用白描一樣的手法刻畫出他們鮮明的個性,讀來栩栩如生。
全景反映明清之際歷史大變局中文人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和矛盾心理是這部傳記的另一個鮮明特色。由于吳梅村所處的地位及其廣泛的人際譜系,作品通過他個人的命運遭際和官場沉浮展示了一幅宏闊的歷史畫卷,作者透過明清朝代更替這一非常時期人物的命運變遷和心理波瀾,深刻反映了這一歷史變局中江南文人和知識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復雜心理和遺民心態(tài),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作者一方面表現(xiàn)了一部分文人官員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忍辱負重、卑躬屈膝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大部分文人士子在歷史變局中的民族氣節(jié)和文人風骨,即使有的不得不茍且偷生做“二姓”之民,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民族氣節(jié)和對民族文化的堅守,流露出濃厚的悲劇色彩和蒼涼意味。一類以黃道周、張溥、夏完淳等人為代表,堅決主張反清復明,另一類以錢謙益等人為代表為貪圖安逸甘當順民。更多的則是像吳梅村這樣,雖迫于情勢不得委曲求全,但內心仍心系大明,希望保持民族氣節(jié)。作者將這種歷史大變局中的文人和士大夫階層的矛盾心理和兩難困境展示無遺,深刻表現(xiàn)出在歷史洪流裹挾下個體的渺小無奈和身事“二姓”如履薄冰的生存窘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傳記堪稱一部明清之變中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雙重敘事,是這部傳記的又一大特色。基于吳梅村作為著名詩人、文壇領袖和官員這一特定角色,作者采取了雙重敘事策略,一條是大量引用吳梅村的詩文,借以書寫傳主的內心情感。幾乎每個重要時刻,作為詩壇領袖的吳梅村都用大量詩詞抒書內心情感與家國之思,如《圓圓曲》《賀新郎病中有感》直抒胸臆,《過錦樹林玉京道人墓》抒發(fā)對卞玉京的懷念與懺悔之情,雜劇《秣陵春》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絕命詩四首更是他心境的最后寫照。這些感懷傷事的詩作既是歷史記錄,又是其個人的心靈寫真和情感密碼。另一方面,作者圍繞吳梅村的文壇活動、宦海沉浮、人生遭際等等,全面審視明清動蕩之際廣闊的社會生活。兩條線索交相呼應,如果說書中大量的詩文是吳梅村情感的隱秘內傳,那么人生遭際、官場沉浮和社會見聞則是其人生外傳,作者巧妙地把內傳與外傳有機結合,一虛一實,一明一暗,形成互文,共同組成了吳梅村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雖然全書總的基調是悲劇的,作者卻在悲涼的底色上,塑造出了眾多慷慨悲歌的人物形象,為傳記涂上了一抹悲壯的亮色。陳子龍抗清失敗,寧死不屈,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黃道周被捕后,在南京東華門見到匾上福建二字,慨然道:“福建,吾君在也,死而無憾。”從容就義。復社領袖楊廷樞在頭顱落地時仍高喊“生為大明人,死為大明鬼”,其悲壯之舉驚天地泣鬼神。即使幾個飽受爭議的風塵女性也表現(xiàn)出不讓須眉的民族氣節(jié)。柳如是因錢謙益降清失節(jié)別居一院,甚至不惜以死相殉。卞玉京對吳梅村坦言:“愿相公勿學錢牧齋,不要貪戀新朝富貴,我可是寧死不嫁事二姓之人的。”作者通過他們的種種掙扎與抗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文人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