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中,江蘇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蘇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作,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17年以來,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著手收集、整理江蘇老一代作家的資料和創(chuàng)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資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這項工作,既是為了給江蘇文學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一次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的回溯之旅。在此,我們開設“文壇記憶”欄目,陸續(xù)推出憶明珠、范伯群、海笑、楊苡、梅汝愷等江蘇老一輩作家的采訪視頻,共同回憶老作家們走過的文學歷程。
本期視頻播出的是著名詩人趙愷先生。
江蘇老作家影像——趙愷
趙愷,原名周振寰,當代詩人,專業(yè)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歷任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淮安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淮陰市文聯(lián)主席,淮陰市文化館副館長,現(xiàn)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顧問,淮安市文聯(lián)名譽主席。其作品《我愛》《第五十七個黎明》《木笛》《軍刀》等榮獲多項大獎,被《中國新文學大系》、《中國當代文學史》、大中小學教科書以及多種文學選本收錄,并被多種外文譯介。
1938年12月,趙愷出生在戰(zhàn)火籠罩的重慶,父親是戰(zhàn)地醫(yī)生,母親是一名護士。趙愷兩歲時,父親在日軍的一場轟炸中喪生。母親因工作繁忙,不堪重負,無奈將年幼的趙愷送進孤兒院。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趙愷才隨母親來到南京。
1948年,中國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這個堅毅好強的年輕母親也恰逢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深知護士的微賤貧苦,趙愷母親思索再三,決定只身前往美國學醫(yī)。分別那天,10歲的趙愷緊緊抱住母親哭泣不止,誰也不曾想到,這竟是母子二人此生的最后一個擁抱。少年時期的離別之苦,讓“母親”成為趙愷日后文學創(chuàng)作中永恒的母題。
母親走后,趙愷跟隨姨媽居住在南京市沈舉人巷3號,在母愛缺位的日子里,是文學安撫了他幼小的心靈。小學畢業(yè),趙愷就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隨后,趙愷進入南京市第四中學讀書,一個學期后由于姨媽無力負擔學費,趙愷只得和老師、同學告別。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輟學第二年,趙愷來到南京曉莊師范學校,學校為他減免了部分費用,這讓他得以繼續(xù)學業(yè)。畢業(yè)后,趙愷被分配到淮陰縣王集小學教書。
彼時的趙愷不甘安于現(xiàn)狀,一心想報考北京大學繼續(xù)深造。但是淮陰縣文教科規(guī)定,本縣教師一律不得報考高等學府,趙愷坎坷的求學之路只能作罷。
1957年夏天,年輕的趙愷被打成右派。灰暗時期的趙愷孤獨地堅持,生命的舛難并沒有扼住他的靈魂。他常說:“苦難把我逼向絕處,卻讓我置之死地而后生。”
七十年代末,恢復創(chuàng)作自由的趙愷,把苦難中思考的結(jié)果孕育成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镀改埂贰吨旒覎彙贰秳⒗锨f》等一批給予他溫暖和光亮的文字面世,不僅成為一段人生經(jīng)歷的宣泄與迸發(fā),更是趙愷對人生的頓悟與釋然。
1980年,趙愷在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第一期讀書班上,創(chuàng)作了詩歌《我愛》,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首屆新詩獎,那股歷經(jīng)苦難卻仍向往新生的力量溢滿詩行。“我在嶄新的工作證上,貼上一張十九歲的照片,年齡欄里卻是“四十一”。生活,得重新品味;日子,再打頭過起。挖出淚滴,還得埋下汗滴。”
1981年,已被調(diào)往北京《詩刊》工作的趙愷在一次回家的路上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詩歌《第五十七個黎明》。他把對母親的懷戀和對偉大母愛的贊嘆寄予風雪天里的一對母子,字詞間反復的斟酌與考量,也是趙愷對愛的感悟與思索。
此后,趙愷的詩歌《走向青銅》,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艾青杯”全國文學藝術(shù)一等獎;作品《我在街頭站立》,獲首屆雨花獎一等獎;出版《趙愷詩選》,獲江蘇省政府首屆文學藝術(shù)獎,發(fā)表散文集《詩雕》《趙愷兩卷集—上卷詩歌<詩雕公園>,下卷散文<木笛>》等。幾十年來,他的作品始終和時代、和人民站在一起,用生命進行歌吟,把血淚傾注進文字。
1986年,趙愷成立中國詩人錄音館,為中國詩壇留下了艾青、冰心、馮至、牛漢等近百位詩人朗誦詩歌的珍貴聲音資料。
九十年代以來,趙愷又積極承辦《崛起》雜志,后改版為《短小說》,以雜志為陣地,培育文學新人。
1998年,周恩來同志誕辰100周年,時患腰椎間盤突出的趙愷在病床上創(chuàng)作了3200行長詩《周恩來》,他站立在歷史的對岸,以不屈的意志提煉出一個跨時代的偉人。
新世紀以來,趙愷云游四方,如飛鷹一般特立獨行。在巴黎的雨果墓前,趙愷瞻仰著人生的導師;在哥本哈根的安徒生銅像前,趙愷找尋人生最初的美好;在挪威的維格蘭公園,趙愷感悟生命的力量。
2016年,趙愷的傳記《千川獨行——趙愷傳》面世,作者江淮從“川夢童年”的記憶到“志在跋涉”的當下,對趙愷的人生進行了鞭辟入里的闡述與至情至深的領(lǐng)悟。先做人,然后再做詩人,不僅成為江淮與趙愷相識的契機,也成為兩個文學之魂達成的心靈共識。
如今,依然保持創(chuàng)作熱情的趙愷這樣評價自己的創(chuàng)作生涯:惜墨如血。用血淚凝結(jié)成詩句,以苦難醞釀出大愛,成為這個大寫的詩人一生的信念。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趙愷是煢煢孑立的獨行者,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趙愷是歷盡磨難的苦行僧。不愧于內(nèi)心,不懼怕前路,秉承這種信念,趙愷讓自己的人生之路,愈加豁達,愈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