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記憶 | 蒼蒼橫翠微:范培松

(2021-01-07 15:33) 5947347

  編者按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中,江蘇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蘇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作,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17年以來,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著手收集、整理江蘇老一代作家的資料和創(chuàng)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資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這項工作,既是為了給江蘇文學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一次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的回溯之旅。在此,我們開設“文壇記憶”欄目,陸續(xù)推出憶明珠、范伯群、海笑、楊苡、梅汝愷等江蘇老一輩作家的采訪視頻,共同回憶老作家們走過的文學歷程。

  本期視頻播出的是著名評論家范培松先生。

江蘇老作家影像——范培松

  范培松,筆名艾袁,江蘇宜興人,中國散文史家。1965年畢業(yè)于江蘇師范學院中文系。歷任江蘇師院(今蘇州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師院(今蘇州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蘇州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有專著《散文天地》《散文寫作教程》《懸念的技巧》《報告文學春秋》《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史》《二十世紀中國散文批評史》,主編《寫作教程》《文學藝術學例》《文學寫作教程》《中外典故引用辭典》《中國散文通典》《插圖本蘇州文學通史》(四卷)和《蘇州作家研究》(九卷)等。

  2012年初,年近古稀的范培松在《鍾山》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首部自傳體散文,寫的是從他出生到而立之年的故事,這篇散文名為《南溪水》。南溪水緩緩流淌、長流不息,流過范培松的家鄉(xiāng)——宜興徐舍鎮(zhèn)中范村,1943年7月10日,范培松在這兒出生。

  “燈光如豆。媽媽在紡紗。嗚嗚的紡線聲,在靜靜的夜晚,如陽光一樣和煦。依在她邊上,偎著那如豆的燈光,我復習功課。家貧,沒有鐘表,此刻也不知何時何分……”(范培松《南溪水》)

  范培松成績優(yōu)異,因為家里不參加合作社減免不了學費,沒有錢交學費;童養(yǎng)媳落水身亡,姐姐病死;數(shù)年之后他通過高考被江蘇師院錄取,第二年暑假,爸爸去世了。歡樂和悲傷交替出現(xiàn),苦難和幸運輪番上場,這是范培松的童年和少年。

  范培松曾在采訪中說,“宜興留給我的雖然是兩個字:‘饑餓’,但它是我的精神原鄉(xiāng),是我精神本源所在。”

  場景轉(zhuǎn)換到蘇州,這個“夢中的天地”。1961年,范培松通過高考被江蘇師院(今蘇州大學)錄取,1965年畢業(yè)留校留任。從南溪到太湖,從農(nóng)村到城市,原以為結束了清貧的生活,卻不想又經(jīng)歷了一番曲折的生活。

  范培松筆名艾袁,“艾”是哀思、哀悼和愛的諧音,“袁”字是他母親的姓。他深愛著自己的母親,曾經(jīng)多次提筆想寫自己的家史,但每次一拿起筆,打開塵封著的歷史記憶,想到那段歲月,想到未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他就時時被感情的漩渦吞沒,為他的家族和他自己的苦難而伏案痛哭,不能自制。

  《南溪水》寫了一年,改了一年,整整兩年才完成。這是一篇對父母遲來的表白,它記述了在特殊歲月里經(jīng)受的辛酸和苦難,展示的卻是滿滿的溫暖與光明。

  這是范培松為人與為文的品格,有愛、善良、陽光、正直。

  “我喜歡散文,因為散文不會欺騙我,它的真性情容易使人親近。”(范培松《南溪水》)

  上世紀80年代,范培松開始與散文結緣。他認為散文是唯一可以寄托“文心”的地方,是安身立命的“寓所”。他將自己與散文的情感比同父親和土地的情感,他說散文是他的“自留地”,也是他需要堅守并努力發(fā)出自己聲音的地方。范培松的妻子說,平時范培松在大公園里散步,可走著走著,會忽然急急地趕回家,因為范培松需要趕緊記下他腦子里忽然有的靈感和思考。在家也一樣,有時晚上睡著睡著,會打開床頭燈,取出紙筆,記下夢中所思所想。

  因為這份喜愛與堅守,范培松幾十年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散文研究和創(chuàng)作上。

  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范培松主要以散文創(chuàng)作論的研究為主。《散文天地》《散文寫作教程》是這一階段研究的結晶,分別獲得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1988年,國家教委為了推動高校科研,首次決定在全國高校設立十個青年研究項目。范培松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項目有幸從全國二百多個申報項目中被選中。那三年里,他閱讀了近一百位散文家的五百多本(篇)作品。

  90年代中期后,范培松轉(zhuǎn)入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批評的研究,并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科研項目。他前后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梳理中國二十世紀百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對各種散文流派和主要的散文作家進行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開始了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史研究和撰寫。一百多萬字的《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史》和五十多萬字《二十世紀中國散文批評史》誕生,填補了這一學術研究領域里的空白。在2008年9月的“范培松《中國散文史(20世紀)》研討會”上,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了這一文學史巨著,認為:該著作高屋建瓴、辨本清源,對20世紀的中國散文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概括和總結,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是一個極大的貢獻。

  2012年8月20日,《范培松文集》首發(fā),這是對范培松學術研究成果和散文創(chuàng)作的階段性總結,從微觀到宏觀,從應用到理論,顯示了范培松的前進腳印。《范培松文集》包含了散文理論、散文作家論、散文史等多方面內(nèi)容,是我國現(xiàn)代散文研究方向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文集,對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具有借鑒和推動作用。

  首發(fā)式上,數(shù)十位范培松的學生從全國各地聚集蘇州,更有許多學生發(fā)來信函向老師表示祝賀與致敬。“老師本就是一篇散文,真性情、真人格。”范培松的博士生,現(xiàn)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蘇州作家協(xié)會主席王堯說。

  在南溪水旁出生,喝著南溪水長大,作為“范家的生命水”,南溪水滋養(yǎng)著范培松的生命、鑄就了范培松的品格。后來,他便成了散文界的“南溪”,迎著砂石,不息地流淌,滋養(yǎng)著散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