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河:《路在云水間》“你的腳下究竟沾有多少泥土?”

(2022-07-08 14:22) 5972199

 

劉香河,1961年生,本名劉仁前,江蘇興化人,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一級,泰州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客座教授。迄今發(fā)表作品四百余萬字。曾獲全國青年文學(xué)獎、施耐庵文學(xué)獎、汪曾祺文學(xué)獎、中國當(dāng)代小說獎、紫金山文學(xué)獎等。著有長篇小說“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殘月》),小說集《謊媒》《香河紀(jì)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風(fēng)物》《那時,月夜如晝》《愛上遠方》等多部。其中長篇小說《香河》2017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2021年出版英譯本。在本刊發(fā)表過多篇作品。

作品選讀

…………

此番再回“香河”,是我春節(jié)前就謀劃好了的。因為門上大伯的孫子正月初三結(jié)婚,這在他老人家看來是件大喜事。年前就托人帶信,讓我無論多忙,都要回去一趟,也好給大伯撐撐臉面。

家中老宅易主之后,父母親先是和我們一起在縣城住了一陣子,之后又去了我工作的另一個城市生活,離開“香河”老家也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間,沒有一次春節(jié)是在老家度過的。正因為離開久了,想回去看看的念頭,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愈亦濃烈。

無奈,計劃趕不上變化。特意留在初三大伯孫子喜慶當(dāng)日回“香河”的計劃,因要接待從北京回鄉(xiāng)的媒體同行,只好改變。其時,擔(dān)任著一個地區(qū)日報副總編的我,不為本職工作考慮,顯然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在春節(jié)這樣特別的日子里。

然,思前想后,老家那邊也不能不去。和父親一商量,只得提前先回“香河”。雖不能看到大伯孫子迎親的喜慶場面,但回去一下,自己看一看,與門上的眾多的長輩、平輩、晚輩們,見一見面,表表心意,聊以自慰是其一;其二,也好當(dāng)面跟大伯打個招呼,以示誠心和歉意。這才有了初二下午,我、妻子和父親的三人行。

“到了,到了。”車窗外,歡快而熱烈的叫喊聲響起,一群大人小孩蜂擁而至,很快把小汽車簇成個大蜂巢。

小汽車在大伯的二兒子家樓房前停下,第二天其實就是他家小伙結(jié)婚。“香河”一帶,兒子不叫兒子,叫“小伙”;姑娘也不叫姑娘,叫“丫頭”。真是各地各鄉(xiāng)風(fēng),十里九不同。

算起來,大伯家二兒子和我同歲,生日比我大四天。正應(yīng)了“大一天都得叫哥哥”這句俗語。因此上,我得叫其二哥。聽說,二哥這個小伙得來不易。其間二嫂懷過幾個丫頭,都讓人領(lǐng)走了。人心都是肉長的,活生生的孩子,一個接一個被領(lǐng)走,做父母的自然也心有不舍。

我和妻子,還有父親,依次下車,和門上一大家子人一一問候之后,被引到二哥家客廳落座。照老家的規(guī)矩,二哥先給我們每人倒了一杯紅糖茶。妻說不用如此客氣,她和我合一杯就行了。事實上,紅糖茶只需喝一口,做個樣子。二哥執(zhí)意不肯,說是規(guī)矩禮到什么時候都是要的。因是多年不回,對門上叔、伯、弟、兄,我一一奉上節(jié)禮,對未成年的晚輩們則一一遞上紅包,錢多錢少倒在其次,圖個喜慶。

看起來,二哥這些年在上海打工收入不錯。他告訴我,樓房砌了有幾年了,去年又花幾十萬在城里購置了一處門面房,是住家?guī)ч_店的那種,說是為小伙媳婦準(zhǔn)備的。我聽了笑著對他說,為兒子媳婦考慮得這么周到,是不是想“扒灰”了?!“哪能呢,哪能呢!”二哥連連擺手,笑得如剛嘗了蜜糖一般,開心極了。

明天就是正日子,眾多親友要照應(yīng),上轎子船的規(guī)矩禮要查點到位,二哥及其家人自然是忙。我便由三叔帶著,沿著我多年之后筆下的“龍巷”逛了起來。

 

香河村真是小。巷子翻來覆去就這么一條:碎磚鋪的,上了年歲了,早被踏得滾滑亮光的了。巷子左一彎,右一曲,彎彎曲曲,穿透整個村子。村里人叫它龍巷。

香河村,一村七個生產(chǎn)隊,一百三四十戶人家,靠龍巷兩邊住定。家前屋后,栽上幾棵楊樹、柳樹,間或,也會有幾棵榆樹、槐樹、苦楝樹。春來楊柳泛綠,濃蔭覆蓋,如煙似霧,整個村子全籠在綠蔭里,成了個綠色的世界。

這是我在長篇小說《香河》里再現(xiàn)的老家的模樣。

眼前,“香河”村“龍巷”雖在,但碎磚路面不見了,水泥路面自是平坦整潔;原本村樹掩映的房舍不見了,像二哥家這樣的二層小樓多起來。如今的鄉(xiāng)村,也和城里一樣,被鋼筋混凝土所包圍了。雖說在正月里,鄉(xiāng)親們見了我都熱情友善,可我還是看到了他們臉上的倦怠。他們當(dāng)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外打工,年前才回來的。一年的辛勞,換得幾日回家的團聚。甚是不易。

在村上的小商店里,我給三叔買了兩條煙、兩包蜜棗。三叔自是高興,這是節(jié)禮之外的一份。看他提著東西,逢人便說是侄子給買的,那份驕傲和滿足,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漫逛中,夕陽西沉。金色的光線穿透“龍巷”,把整個“香河”村照射得一片金黃,給我無限的暖意。借著這光亮,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龍巷”上有了“香河西路”的路牌。我沒細問這路牌是何時掛上去的,想來跟我的長篇小說《香河》問世有關(guān)吧?看著這原本普通的一塊路牌,讓我心頭平添幾許眷戀。

算起來,我的家鄉(xiāng)是全省最后一個實現(xiàn)農(nóng)村公路鄉(xiāng)鄉(xiāng)通的。遲雖遲了一些,然畢竟讓家鄉(xiāng)人出行不再有如“蜀道難”矣。一條條寬闊平坦的省道、國道,在水鄉(xiāng)大地上縱橫交錯,有如一條條蛟龍在云水間騰飛,帶給人們的是迅疾,便捷。坐在風(fēng)馳電掣的轎車?yán)?,有時會感到跟老百姓間的距離似乎遠了一些。偶或,也會懷念多年之前和當(dāng)時的縣領(lǐng)導(dǎo)騎自行車下鄉(xiāng)的時光。

雖然再也沒有過騎自行車下鄉(xiāng)工作,但幾年前我還是有了一次乘坐村干部摩托車,進村入戶的工作經(jīng)歷。那是一次全市范圍的大走訪。

居機關(guān)辦公室久矣,對于我將要走訪的鎮(zhèn)村和農(nóng)戶,雖說不上有多少情感,卻也有著一份期待與關(guān)切。這片土地將會是怎樣的樣貌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將會遇見什么樣的村民百姓?將會有哪些難題在等著我?

時在冬季,田野似少了些許春的生機、夏的盎然、秋的飽滿。因為新年元旦將至,沿途高層建筑物上也還掛上了迎新的條幅,以及商家的促銷廣告,鮮艷而吸人眼球。

經(jīng)過近一小時的高速路車程,我和同事小周很快就來到了走訪的村部。我們要去的16組距離村部還有一段路,村支書安排了兩名村組干部用摩托車護送我們。我并不熟練地抬腿跨上摩托,那“突突”聲一響,身后一股青煙飄出,摩托便載著我駛向要走訪的目的地。

這樣的行駛方式,于我已經(jīng)是十五六年之前的事了。因而,在村部門口,我雖沒有一點兒遲疑就跨上了車,但內(nèi)心的小鼓點,還是“咚咚咚”敲了幾下。那種不適應(yīng),十分顯然。

一直以來,我自認為是一個接地氣的作家,同時也不是一個官氣十足的部門負責(zé)人。我的長篇小說“香河三部曲”所描述的就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所塑造的人物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鄉(xiāng)親們,得到的好評與肯定一直溫暖著我。然而,當(dāng)我重新坐上鎮(zhèn)里一位同志的私家車,繼續(xù)我們的走訪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老百姓間的距離還是遠了。坐在摩托后面,顛顛簸簸,起伏不定,再吹著撲面而來的寒風(fēng),那種不適應(yīng),一下子就透露出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官氣。“大走訪”,給了我放掉一些身上的“官氣”、多接“地氣”的機會。

于是,到16組之后,我堅持不再用車,一家一戶,串門交談。在走訪的村民家里,我攤開走訪筆記本,寫下2016年12月24日這個原本極普通的日子。我知道,這一天,會因為“大走訪”而深深印在我的心底。

半天的走訪,時間是短暫的。我內(nèi)心情感,是復(fù)雜變化的。兩名村組干部對每家每戶村民家庭情況的了如指掌,讓我心生感動。還是坐在摩托后面時,我就和載我前行的老萬聊過,他曾經(jīng)是一個村的支書,兩個村合并之后,降為“片長”,但他做事的那股認真勁兒沒有變。從他憨厚的笑容里,我知道,他很是為自己擁有一份村情聯(lián)絡(luò)圖而自豪。

我也會為家庭幸福、日子紅火的村民而開懷大笑。走訪中,碰到一位老奶奶,她的兒子媳婦在城里工作,孫子在北京讀研究生。老奶奶談及自己的孫子,驕傲地告訴我,“在北京,讀研呢——”滿滿的幸福,溢出了臉龐。

盡管我非常希望就這么一直“開懷大笑”著,可有些村民的生活情形,還是會讓我如鯁在喉。一位81歲的老人,因家中突發(fā)變故,兒子服刑坐牢,媳婦命喪黃泉,孫子常年流落在外,自己和老伴相依為命,身體不好,生活陷入困頓。見他時,那雙蒼老枯骨的手拉著我說,他們的衣服幾乎都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我的心被刺了一下。

想有所表示,“作秀”二字閃過腦海,讓我停下了掏口袋的手。于是,我極其鄭重地遞上印有黨徽的“黨群連心卡”,告訴他老人家,這上面填有我的名字和我的聯(lián)系電話,有什么困難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我一定盡力再盡力。

我腳步沉沉的,離開了老人的家。然而,老人家簡陋破敗的屋舍,老兩口憔悴哀傷面容,怎么也不能從我眼前抹去。

返程途中,我當(dāng)即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了老人家的情況。很快,老兩口被列為春節(jié)前的“慰問對象”,獲得了嶄新的棉被等慰問品。這寒冬里的溫暖,既溫暖著貧困老人,也溫暖著像我這樣的“走訪者”。

走訪之后的第一個辦公會,我便在本單位倡導(dǎo)捐款,為那貧困的老兩口置辦棉衣、棉鞋,希望給老兩口一個暖心的春節(jié)。我把這一切安排好,尤其是給老兩口的衣物,特別關(guān)照其他同事去送達。我真實想法是,不希望老人家因為這個記住我,而是想讓他知道,這是地方黨委的一項部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老百姓,特別是困難百姓,都是裝在我們心里的。

此話既出,究竟有多少底氣呢?現(xiàn)如今,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被飛機、高鐵控制著,早不見了那些泥濘的鄉(xiāng)村土路,我們是不是時常問一問自己,你的腳下究竟沾有多少泥土?

 

2022年2月12日 于海陵蓮花

全文首發(fā)于《鐘山》2022年長篇小說A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