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寧軍:伊黎河谷好風光

(2023-02-21 10:39) 5981421

                          伊黎河谷好風光

                                                   傅寧軍

  瓜果飄香的時候,該是新疆伊黎最美的季節(jié),參加“江蘇作家赴中西部深入生活”計劃,我穿過大半個中國來到伊寧。這里是伊黎州的首府,南京對口援疆的中心城市,我此行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伊黎河緩緩地流過,孕育著這座花園城市,使之成為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通道,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如今有別于古人“車轔轔,馬蕭蕭”,無論通往烏魯木齊的鐵路,還是飛向各地的航班,伊寧都是旅行者心中的福地。天山腳下清風和煦,敞開懷抱迎接著天南海北的人們。

  江蘇援疆干部把新疆叫做“第二故鄉(xiāng)”。與前幾批不同,第十批南京援疆工作組既要規(guī)劃援疆項目,而且要在伊寧黨政機關(guān)與重點國企任實職,履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職責。文旅在新疆經(jīng)濟構(gòu)架中舉足輕重,而文旅項目也是伊寧發(fā)展的“重頭戲”,正是在當?shù)厝招略庐惖淖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江蘇援疆干部不求回報的無私付出和砥礪耕耘。

                           一、“網(wǎng)紅打卡地

      喀贊其,伊寧的“網(wǎng)紅打卡地”,像南京夫子廟一樣,屬于非去不可的民俗旅游觀光區(qū),已經(jīng)是新疆文旅的一張新名片。

      那天陽光明婿,我跟隨走訪伊黎的作家們游覽喀贊其。陪同大家的,有南京對口援疆負責人鄭曉明,一個穩(wěn)健而周到的地方官,他兼任伊寧市委副書記,分管文旅工作,對喀贊其今昔如數(shù)家珍。

      為什么叫喀贊其?沾了本地作家的光,我趕緊惡補了這個地名的典故。原來,“喀贊”是維吾爾語“鍋”的意思。“喀贊其”就是“以鑄鍋為業(yè)的手工業(yè)匠人”。早年生活在伊犁州的工匠們,既有漢族工匠手藝,也有當?shù)孛褡骞そ呈炙?,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其”文化。比如以釘馬掌為業(yè)的“塔克其”,以皮革制造為業(yè)的“昆其”,以制鼓為業(yè)的“納格其”,以制作花帽為業(yè)的“朵普其”,以制作陶瓷為業(yè)的“塔瓦克其”,以制作鐵皮桶為業(yè)的“切來克其”,各有各的一席之地,給喀贊其積攢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也許,因為各民族手工匠人的匯聚,使得喀贊其民俗村所有建筑都匠心獨運,房屋外墻和門窗被涂上了高飽和的色彩,簡潔而明亮,充滿令人驚艷的異域風情。無論是攝影師,還是攝影發(fā)燒友,公認這里是久負盛名的“民宅博物館”,只要在街頭巷尾轉(zhuǎn)悠,隨手一拍都是“大片”。

  2020年初,新一批南京援疆干部到任,組長鄭曉明兼任市委副書記、副組長孔南洲兼任副市長,他們帶領(lǐng)大家分頭調(diào)研,了解伊寧的長遠規(guī)劃與眼前需求,考察對口援疆的項目,思考如何融入當?shù)匕l(fā)展進程。當伊寧市乃至伊黎州研討文旅項目時,當?shù)仡I(lǐng)導發(fā)現(xiàn),鄭曉明見解很獨特。原來,鄭在援疆前是區(qū)委宣傳部長,又曾任職文旅局多年,是文旅方面的行家。

      此時,喀贊其步行街的提升改造,被列為伊寧的重點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由伊寧市市長牽頭,但難度較大,而市長負責的事太多,州里決定,把這副擔子交給鄭曉明,務必要在五一節(jié)之前竣工。此時已進入四月份,也就是說,留給鄭曉明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了。

      在伊寧文旅集團任副總的傅光俊告訴我,喀贊其原本是個村落,前些年建過一個大門,風吹雨打,磚瓦脫落,曾經(jīng)砸傷過路人。修修補補不行,干脆推倒重建,可是聽說,建筑風格有些不同意見,就請來了地方史專家艾教授,探討一番,因為喀贊其當初有南疆的匠人,大門就用了絳黃色的南疆風格,而后來族群演變,現(xiàn)在共認的北疆色調(diào)應該是“伊黎藍”。

      重建喀贊其入口的標志,要突出本土特色。鄭曉明幾乎天天到現(xiàn)場,察看工程進度,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馬上與設計方和施工單位協(xié)商。據(jù)介紹,這些磚并不是一般磚窯燒出來的,它的顏色和形狀比較特別,是維吾爾族工匠用祖?zhèn)鞯氖炙囋斐鰜淼墓に嚧u,磚的造型和貼法都很獨特。貼制的過程中,工匠們不用借助電腦繪圖,而憑著腦海中構(gòu)建的畫面完成。

      所謂胸有成竹,能說明工匠們的巧妙構(gòu)思和精湛技藝。近年入職的年輕員工多了,語言上要多溝通,工程質(zhì)量毫不馬虎。五一節(jié)之前,喀贊其民俗風情區(qū)的大門落成,以藍色為基調(diào)的建筑喜迎賓客。

      而今喀贊其的門樓,是伊寧風情的標志性景觀。我和作家們來到它的跟前,看到棉絮似的白云與它相接。悠揚的歌曲旋律響起,一群飛鴿落在門前廣場上,帶著清亮的哨音縈繞。身著藍色服裝的姑娘們微笑著,給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一頂頂四方小帽。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打著手鼓,歡快的節(jié)奏感染著游人,一連幾天在草原上奔波的疲憊似乎一掃而空。

      就與喀贊其大門相對,寬闊大道的盡頭,有一片圍著彩色圖片長廊的在建工地,這是占地54畝的伊犁民俗文化展示區(qū),作為喀贊其提升改造核心區(qū)項,匯聚漢、維吾爾、哈薩克、錫伯、回、蒙古等多民族風采,“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族庫布孜”“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哈薩克族傳統(tǒng)婚俗”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民俗將展示,在新疆乃至全國都是創(chuàng)舉。

      在伊犁民俗文化展示區(qū)規(guī)劃圖上可以看到,南京援疆項目就是最核心的主題展示館,又叫“石榴花主題展覽館”。

      伊寧市政協(xié)副主席、文旅局黨組書記蘇娉告訴我,為什么起名“石榴花主題展覽館”?它的寓意:石榴花開,籽籽同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花展覽館旨在全面展示新疆歷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區(qū),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擬打造充分展現(xiàn)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標志性項目。

      蘇娉覺得,南京援疆工作組領(lǐng)導能了解伊寧,理解伊寧,為伊寧文旅事業(yè)辦實事。未來的主題館兩側(cè),是活態(tài)的“其”文化街區(qū),即民族手工作坊街市。把已經(jīng)消逝的傳統(tǒng)作坊從書本搬進現(xiàn)實,讓游人親眼看到,前店后坊或下店上坊的生意業(yè)態(tài),集聚展示手工冰淇淋、花帽、樂器、皮具等傳統(tǒng)工匠智慧。掛牌歷史建筑全部保留,進行保護性修繕利用。

      當然,喀贊其原本就是一個多民族的聚集地,在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區(qū)的同時,還需要對民居建筑善加保護。這里既有古老的純木結(jié)構(gòu),也有磚石結(jié)構(gòu),從拜占庭式的穹頂?shù)讲ㄋ癸L格的庭院,從洛可可式的浮雕到內(nèi)墻裝飾上豐富的幾何圖樣,喀贊其好像一座露天的中亞民居建筑博物館。

      “喀贊其特色街巷”,也有南京援疆資金的支持。修舊如舊,明亮的色塊里清新而溫暖,雖然建筑風格各異,組合一起卻渾然天成。與凌霄花、海娜花、海棠果樹和爬墻月季作伴,那一座座造型豐富、古樸典雅的大門,每棟建筑都承載著百年來一個個家庭屬于自己的生活故事。

                         二、擦亮“伊黎藍”    

      數(shù)日后,離開同行的大隊人馬,我獨自留下來,再次到喀贊其尋訪。我知道,喀贊其這張旅游名片的打造,政府多年都在重點投入,其中就有南京援疆工作組的持續(xù)支持。之前,南京援疆資金項目,用于修繕烏孜別克大院,還修繕了達洪巴依大院。2021年新一批南京援疆工作組到達伊寧,對喀贊其民俗風情區(qū)的扶持更加精準,我得換一種身分體驗一番。

      在喀贊其游客中心,同樣刷著“伊黎藍”門臉的建筑里,我采訪了喀贊其文旅經(jīng)營的掌門人海力曼。幫我聯(lián)系的,是南京援疆工作組辦公室主任劉清,任伊寧市文旅局副局長。劉清告訴我,海力曼這個維族女干部非常地能干。見了面,眼前的海力曼頭發(fā)扎起,眼睛明亮,著一身絳紅色連衣裙,正和部下說話,直截了當不繞彎子,看得出她的直率個性。聽我說明來意,她帶著我參觀游客中心大廳,說配套設施都是南京援疆辦給添置的。

      去年游客中心剛落成,就趕上了疫情來襲,喀贊其的游客銳減,公司經(jīng)營面臨困境,只能勉強維持員工的基本開支。海力曼急得上火。兼任伊寧副書記的鄭曉明專程來喀贊其調(diào)研。他鼓勵海力曼,別灰心,提升喀贊區(qū)景區(qū)品質(zhì)的事,還是要做起來。如果旅游又恢復旺季了,游客中心需要哪些配置?游客中心大廳的電子屏幕,游客接待臺,墻上的標識,投訴臺,注意事項的告示,可供展示的各民族服飾,還有講解員的統(tǒng)一服裝……

      不過,海力曼是有啥說啥的性情中人,她坦誠,鄭書記管得太細了,常跟我們要說旅游標準化,看到什么不順眼的,就會指出來,絕對糊弄不過去。有半年多吧,他說什么,我都答應,心里很抵觸,不愿意多事兒。也許習慣成自然,大家你好我好,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這么較真嘛。

      鄭曉明看出了海力曼的心思,無非是看著喀贊其的環(huán)境變好,旅游名氣變大,似乎等著游客上門就忙得夠嗆,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他對海力曼說,既然國家制定了星級的風景區(qū)標準,就要不折不扣地做。海力曼善于接受新事物,和鄭曉明他們接觸多了,她漸漸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南京來的援疆領(lǐng)導苦口婆心,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要讓景區(qū)好上加好啊。

      就拿喀贊其的馬車來說吧。我雖然作為旅游者坐過,可是變成了采訪者,對于這個交通工具又重新“刮目相看”。

      鄭曉明帶著援疆干部作實地調(diào)研,在南京援疆資金為游客中心安排配套項目的時候,特意在景區(qū)添置了兩輛電瓶車,還有四輛馬車,加上原有的十輛馬車,擴充了景區(qū)內(nèi)部道路上行駛的“馬車方陣”。

      新疆人以前管馬車叫“六根棍”,說的是一種四輪馬車,由一匹馬拉,有別于貨車,主要用于載人,六根圓木棍并排架起,因而得名。一輛“六根棍”可坐56 人,馬走鈴響,上下方便,曾是伊犁城鄉(xiāng)盛行的代步形式,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公交車出現(xiàn),在城區(qū)自然被淘汰了。

      直到喀贊其只保留一個村名,開辟成民俗旅游區(qū),馬車又重回人們的視野,作為承接傳統(tǒng)的一大民俗特色。此時,借用了“打的”的新名詞,接待游客的馬車被親切地叫做“馬的”,維吾爾語稱“哈迪克”。將馬車做為喀贊其環(huán)線游的主要交通方式,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增加一個體驗項目,既能解決當?shù)刳s馬車老人的就業(yè)問題,還提高了當?shù)鼐用窠?jīng)濟收入。

      趕馬車的老人都是老把式,有的早年就在市區(qū)趕過馬車,把自家的馬調(diào)理得服服貼貼。只是,他們都不講究,馬車夫嘛,得看趕馬車的能耐,其它的湊合得了。按規(guī)定,馬是他們自己的,馬車由文旅公司提供,但要他們打掃維護。他們性格粗獷,衣服臟了就臟著穿,哪怕帶來干凈的也下班了換,車墊子多少天不洗,馬糞兜子有時也忘了系上……

      海力曼說了,老把式不聽,幾十年的習慣難改啊。她靈機一動,改了派車的順序。以前游客來訂馬車,馬車像出租車那樣排隊出發(fā),改為游客自己“點餐”,看中哪輛車就派哪輛。游客眼尖的很,哪輛干凈要哪輛。前一輛,后一輛,都派了,為什么不派我?對不起,人家點的??!

      事實教育了趕馬車老人,這比多少話都管用。老把式也不能吃老本了,他們馬上行動起來,馬車氈毯褥子洗曬王新,遮陽彩蓬高雅華貴,戴上民族小帽,白褂子,黑褲子,馬鞭上拴一朵花,凌空一抖,精神氣十足。他們還學會常用的漢語:“朋友,坐我的哈迪克嗎?”

      “還是鄭書記說的對,我們自己的日子好了,將心比心,現(xiàn)在游客的條件好了,不講究當然不行啦。趕馬車的老人,以前在城區(qū)趕馬車,近的5角,遠的1塊,誰看得起你啊?,F(xiàn)在做旅游,馬車漂亮干凈,接得單子多了,一個月工資萬兒八千,趕上州領(lǐng)導的工資水平了。其他老漢坐在門前曬太陽,他能掙錢給家里蓋房子,兒女高看一眼,心里多爽啊……”

      陪我去喀贊其的家訪點的,是海力曼總經(jīng)理的副手馬麗英。她對我說,鄭書記對家訪點非常重視,因為是深度體驗民族情調(diào)的項目,不能是做樣子的,而是讓這些人家保持本色,要原汁原味。

      推開造型精美的大門,眼前是鮮花盛開的小院,寬闊的庭院整潔有致。院子里有長長的葡萄架,枝葉和葡萄都是綠色的,一棚葡萄架能遮蔭避暑,給人們帶來安寧的喜悅。葡萄架下,游人們在照相。

      站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這家男主人哈維力讓我摘葡萄。我沒動手,他就摘了一小串遞給我,說,游客都喜歡摘葡萄。

      我說,你不怕摘完了?

      他說,摘完了,就不摘了嘛。

      哈維力是身板挺拔的維族老哥,他并不擔心他的葡萄。濃密的葉片讓陽光也變成了綠色,拍照的游人時常會請他合影。

      坐下來聊天,哈維力樂呵呵的,有些自來熟。他在外面闖蕩,見過世面。原來和朋友到鄰縣做生意,養(yǎng)羊養(yǎng)牛,遇上天災,受了些損失。正準備重整旗鼓,再干畜牧業(yè),可是,喀贊其的旅游火了,他們家是父母傳下來的百家老宅,被選中當了旅游家訪點。得了,不去外地了。

      不出遠門也能掙錢,多好。

      這棟吸收了俄式風格的維族老宅年久失修,當選為家訪點,曾重新裝修過,以接待天南地北的游客。但,與他們家與文旅公司有合約有先,即使重新裝修也要保持民族風格,絕對要尊重原貌。

      哈維力說,家訪點有一個稱謂,叫“特色庭院經(jīng)營者”,都是按合約規(guī)定做的。我看到合約上的條文,比如“要做到熱情友好,禮貌待客。協(xié)助導游和工作人員做好接待安排,提供符合安全和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確保庭院及房屋的清潔、美觀、大方,及時處理生活垃圾,保證環(huán)境衛(wèi)生。”“定時開窗通風,勤曬衣服和被褥等,創(chuàng)造干凈整潔的居家環(huán)境。”……

      “習慣了,覺得是應該的。”哈維力家很受游客歡迎。他指著房屋走廊周邊的墻裙,說這都是質(zhì)地上好的松木呢,專門到林木市場上挑來的。沒用水泥隨便抹啊,木料上的紋路做不了假。

      是啊,從精美的地毯、掛毯,到漂亮的窗簾,精致的天花板,里里外外的所有細節(jié)都賞心悅目,可見伊寧人對生活的摯愛。

      哈維力夫婦有三男一女,三個兒子早已成家,最小的女兒師范畢業(yè),已經(jīng)當了教師。他很知足,隨意,自在,還有收入。

     他說,我喜歡做家訪點。

      問哈維力為什么,他又笑了。說我不用出遠門,就能看到全國各地的人,有北京的,有上海的,也有你們南京的。

                          三、六星街的琴聲

      在伊寧市和喀贊其同樣出名的還有六星街??澠浍@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六星街也向4A級景區(qū)沖刺,提檔升級提上議事日程。南京援疆工作組多次來到六星街,梳理這個街區(qū)的歷史脈絡。一個街區(qū)有一個街區(qū)的主格調(diào),放在中國旅游的版圖上,六星街的旅游定位在哪里?

      往前追溯,六星街在伊寧獨領(lǐng)風騷,原于它清奇俊朗的“一枝獨秀”。六星街這個地名很形象,它本身就是一片呈六角形的街巷。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程師瓦斯里設計,與各地城市格局大相徑庭。俯視平面圖案是圓形的,6條主干道依次向外輻射,街區(qū)分成6個扇形地區(qū),中心為廣場學校商鋪等公共建筑,外圍為居民住宅,是罕見的田園城市微縮樣板。

      有幸的是,六星街沒有大拆大建,改建也是恢復舊貌,尤其保留它內(nèi)在的文化元素。路口的街心廣場上,有琴鍵組成的立體標識,還有馬車造型。琴鍵固化為雕塑,而手風琴的琴聲真切地飄來。

      在六星街區(qū)黎光街10巷,座落著伊寧市六星街歷史與民俗文化陳列館,也是游客云集的“打卡”點。悅耳動聽的琴聲回蕩,一樓陳列的圖片講述著六星街多民族親如一家、和諧相處的生動故事。

      二樓則是手風琴珍藏館,藏品主人叫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扎左林,簡稱亞歷山大,純正的俄羅斯族同胞。他10歲跟父親學習手風琴演奏和修理,15歲開始收藏手風琴,至今已收藏來自27個國家的800多架手風琴。當亞歷山大發(fā)愁手風琴沒地方收藏和展示的時候,南京援疆工作組與伊寧市政府聯(lián)手,為他建起了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手風琴珍藏館。

      樣式精美、顏色各異又具年代感的手風琴,成為六星街居民為之自豪的共同珍藏。亞歷山大獲評“俄羅斯巴揚藝術(sh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他視手風琴為生命,而六星街也因他而生輝。

      傳統(tǒng)街區(qū)貴在特色的伸展與保護。南京援疆工作組經(jīng)過反復斟酌,廣泛征求意見,將六星街定位于“音樂小鎮(zhèn)”。

      文旅集團六星街景區(qū)副總古麗妮沙告訴我,“音樂小鎮(zhèn)”強化了六星街的音樂細胞,特別準確!她的老家就在六星街,從小有音樂旋律陪伴,在花園似的環(huán)境中長大。在她看來,這是一個被鳥啼聲喚醒的街區(qū),有13個民族共同生活,街坊鄰里,和睦相處。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樂器,古麗妮沙家鄰居是俄羅斯族,手風琴拉出的三套車是童年的記憶。

      六星街畢竟是歷史街區(qū),急需一個核心文旅景點,在參觀歷史與民俗文化陳列館后得以休憩娛樂。2020年,南京市援疆工作組將其列入援疆項目,在六星街區(qū)工人街5巷打造“音樂庭院”。占地面積1200平方,對既有建筑和附屬房屋800平方的民居庭院室內(nèi)外全方位改造,按照鮮明的伊犁庭院風格,精心打造匯聚本土最具影響力的原生態(tài)風格藝術(shù)庭院。

      “音樂庭院”與手風琴珍藏館相得益彰,將是手風琴樂隊的公開演奏場所。這里掛牌著名伊黎籍名家的音樂工作室,其中有整理與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塞努拜爾、創(chuàng)作《青色草原》的狼戈、寫出《伊犁河,我心中的歌》的索尼婭·崇等等,聚集藝術(shù)氣息,增進創(chuàng)作交流。連同音樂茶吧、音樂餐廳與音樂舞臺,讓人們在繁忙中歇歇腳,分享跳動音符的文化盛宴。

      在“音樂庭院”大廳,最引人注目的,是豎著一部巨大的手風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是南京援疆工作組贈送六星街的禮物,由“中國樂器行業(yè)50強企業(yè)”江陰金杯安琪樂器有限公司制造。

      南京援疆工作組牽線,我與廠家西北大區(qū)銷售部胡經(jīng)理聯(lián)系上了。她回答了我的提問,這架手風琴是世界之最嗎?

      在金杯巨型手風琴問世之前,世界公認的最大規(guī)格的能演奏的手風琴,在意大利卡斯特菲爾多手風琴小鎮(zhèn),制造商是保羅.索伯拉尼。此琴的規(guī)格是:高2.53米、寬1.15米、長2.4厘米、重200公斤。江陰金杯安琪樂器有限公司公司為伊寧市六星街區(qū)“音樂庭院”特制的金杯巨型手風琴的規(guī)格:高2.68米。寬1.15米,長2.8米,重量為288公斤。兩琴在同時滿足既能演奏又具觀賞性的條件下,后者在規(guī)格上均超過了前者。

      手風琴藝術(shù)在伊犁源遠流長。陽光清亮的休閑時光,和家人或朋友,點一杯咖啡或一杯紅茶,足以在音樂旋律里陶醉。

      亞歷山大很高興“音樂庭院”落成。因為這部世界最大的手風琴并非擺設,不只是創(chuàng)紀錄的樂器,也能在琴鍵上彈出美妙的聲音,與亞歷山大收藏的世界最小的手風琴相映成趣。他的每一個手風琴都標有年代和國家,無論大小上手都能彈奏,也是音樂愛好者們的心靈橋梁。

      前些年亞歷山大參加街道文藝演出時,一曲終了,掌聲如潮,觀眾不讓他下臺了。演出過后,就有人過來,與“亞歷山大老師”切磋技藝。他發(fā)現(xiàn)也有居民喜愛手風琴演奏,便找到老朋友同臺表演。此后,有8位手風琴表演者加入。8名成員分別來自俄羅斯族、塔塔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維吾爾族、漢族、柯爾克孜族、回族,配合默契,退休后發(fā)揮余熱,用美妙的琴聲傳遞友誼,用音樂傳達著這片熱土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快樂。

      20212月,樂隊成員由原來的8個民族增加至包含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塔吉克族、蒙古族、滿族等13個民族,被譽為“伊犁民族團結(jié)手風琴樂隊”。焦新華是一個漢族女性,苗條而清秀,她原是兵團農(nóng)四師機關(guān)干部,在學校就癡迷于手風琴,這個愛好直到退休,才成為她想鉆研的音樂夢。她告訴我,她先是拜錫伯族老師郭順民為師,然后結(jié)識了亞歷山大,被吸收進樂隊,因為她的熱情與細致,大家推選她擔任聯(lián)絡人。每逢周日排練,技藝切磋,吃飯AA制,專業(yè)互幫互學,感情親如家人,其樂融融。

      伊犁有眾多的手風琴愛好者,然而會修理手風琴的人并不多,而且多半為自學成才的非專業(yè)人員,靠著傳幫帶的師徒方式傳承。手風琴按鍵很多,結(jié)構(gòu)復雜,修理需要很高技術(shù)且很費時間,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訓練,很少的人能夠堅持從業(yè),而亞歷山大先生就是其中的前輩大師。

      30年前,維吾族的海扎托拉手風琴壞了,慕名找亞歷山大修理,兩人一見如故,友誼延續(xù)至今。他叫亞歷山大哥,有時大哥生病了,他就出來領(lǐng)奏,傳達大哥的叮囑,樂隊要好好練習。“我們演奏很默契,《我和我的祖國》《牡丹汗》《黑走馬》等,都是我們喜歡拉的曲目。”

      南京援疆工作組是手風琴樂隊的知音,曾邀請他們到南京演出。他們還應邀上了央視《民歌•中國》欄目。南京與伊寧合作廣播劇《琴聲悠遠》,把六星街手風琴的故事作了藝術(shù)化傳播。伊寧市文聯(lián)秘書長常秀玲說:“更多的人知道了亞歷山大手風琴館,樂隊演出要提前預約,最火的是亞歷山大創(chuàng)作的手風琴曲《伊犁河》,六星街成了多民族群眾聯(lián)歡的地點。”

      “音樂庭院”作為南京援疆項目,將為這支手風琴樂隊提供更大的舞臺。手風琴旋律成為伊寧的城市音樂符號,聲名遠揚,讓六星街的音樂形象豐滿而真實。“音樂小鎮(zhèn)”的非遺活態(tài)傳承,離不開亞歷山大這樣的原住民,也離不開手風琴樂隊這樣自發(fā)的音樂志愿者民間團體。

      鄭曉明副書記告訴我,六星街作為“音樂小鎮(zhèn)”改造很成功,許多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對“音樂小鎮(zhèn)”的民間氛圍大加贊賞,已獲批國家4A級風景區(qū)?;氐侥暇┯致牭较灿?,伊寧市的喀贊其與六星街兩個4A景區(qū)打包,以“新疆伊寧傳統(tǒng)街區(qū)”名義,成功申報為國家5A級風景區(qū)。   

                          四、伊黎河的浪花

      眼前就是伊黎河,這條無數(shù)文人墨客吟誦過的河流,從天山腳下浩浩蕩蕩地流過來,伊犁河被當?shù)氐娜藗兎Q之為母親河,她以慈母的胸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兩岸各族兒女,使牧草青碧,牛羊遍野,澆灌肥沃農(nóng)田五谷豐登,使鮮花盛開瓜果飄香,留下了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佳話。

      “人間無水不朝東,伊犁河水向西流。”汪曾祺雖是小說家,寫下這兩句詩卻被流傳至今。一江春水向西流的伊犁河將伊寧分為南北兩城區(qū),都說城市近水而靈動,有多情的伊黎河才有“多彩伊寧”。

      夕陽西下,清風徐來,我們沿著綠蔭大道漫步來到伊犁河,看霞光輝灑在水面上,河水泛著波光緩緩流淌,給岸邊的高高的雪松抹一層金色。這時候木棧道上有幾個民樂愛好者在敲擊鼓點,仿佛映入眼簾的河水,是迎著晚霞舞蹈而不是在流動,直到又大又圓的夕陽與水面親吻。

      伊犁河兩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jù)說早年伊犁河并沒有架橋,車輛行人過河全靠渡船擺渡。渡口由一條很粗的鋼絲繩索連結(jié)兩岸碼頭,渡船依靠鐵鏈滑輪和河水沖力在鋼絲繩下的河面上滑行。而今,一座是1975年翻建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另一座是2003年建的橋面長度超千米的鋼鐵索大橋,兩岸變得近在咫尺。在橋上的合影,是許多民族婚禮儀式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長長的橋連接著一生一世,讓伊黎河見證他們的幸福時刻。

      暮色漸漸籠罩了伊黎河水,我們一行坐上電瓶車,駛上北岸的直筆大道。不時有閃亮的雕塑在道旁迎客。有一座雕塑是新疆的冬不拉,我們從電瓶子車下來,到冬不拉前撥動彈弦,立體的雕塑就響起悅耳的琴聲。原本只有路燈的大道兩邊,炫酷燈光秀烘托雕塑,感覺很有現(xiàn)代創(chuàng)意。

      伊寧市委辦公室干部樊海軍說,伊黎河亮化工程最關(guān)鍵的時候,是文旅的重點項目嘛,負責牽頭的任務,就交到了南京援疆工作組手上??紤]伊寧的財政能力,設計和施工費用,壓縮了一半之上。與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都要密切聯(lián)系。設計方有哪些需要調(diào)整的,改進的。

      施工過程中,鄭曉明書記他們每天處理了其它事,就要到現(xiàn)場。不只是施工方一家。比如鋪設供電的管線,只是供電公司不行,還要考慮,配合設工的線路,重點亮化所需要的線路,接下來,場地綠化,鋪設草坪,變壓器怎么設,線路怎么布,不能埋下去,又開挖,都要作協(xié)調(diào)。

      最麻煩的,是伊黎河大橋的亮化。屬于水上施工,按常規(guī)需要走程序,鄭曉明作為市委副書記,請相關(guān)部門現(xiàn)場辦公,文旅、交通、住建、城管、海事、公安、消防等等,當面商量怎么推進。說起來,施工單位遇到個大麻煩,因為要在橋洞布燈線,缺乏水上設施,怎么辦?還是鄭書記出面,與消防救援支隊商量,他們有消防救援船,解決了燃眉之急。

      此時,回望夜暮中的伊犁河大橋,燈光璀璨,絢爛安寧。兩岸的彩燈投向緩緩流淌的江水,像一片五顏六色的仙鏡.倒映著光彩奪目的彩虹。好一個燈的海洋,激活了一條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生命之河。

      伊黎河岸也毫不單調(diào)。生態(tài)公園的燈影有各自色澤,草坪上造出不同的景觀:綠光燈像一塊塊晶瑩透亮的翡翠.噴泉燈像一串串銀光閃閃的大禮花,而大彩燈夾雜著五彩斑斕,把生然林木映照得異常美麗。最絕的是,站在親水露臺前,看著隔水相望的樹影,當中竟是飛騰而來的駿馬!當然,不是真的,而是燈光作用下的造型,卻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一個陽光充沛的上午,我又到伊黎河景區(qū),白天的景觀大道別有風味。原來這是改造的防洪堤壩,也是環(huán)河自行車賽的賽道,路邊的公園深綠蔥籠,鮮花繁茂。陪我的是伊寧文旅集團姚云龍,伊寧水域旅游項目的負責人。我們前往伊水游船1號碼頭,這里也有南京援疆元素。

      其實,既說伊犁擁有人見人愛的伊黎河,水域旅游仍然是伊黎旅游資源中的空白。當伊黎河沿岸成為生態(tài)公園,旅游觀念也與時俱進了。如何填補這個空白,

  讓游人與之親密接觸,感受水上游的樂趣?

      都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南京援疆工作組愿意“多一事”。南京就有游船運營的樣板,而且是成功的樣板,秦淮河風光帶的水上旅游線。南京援疆工作組牽線搭橋,南京秦淮風光旅游股份公司董事長陳軍欣然答應,前來伊寧實地考察。

  如果純粹就企業(yè)效益而言,無論是計算贏利,還是考慮規(guī)模,跨越大半個中國到伊寧投資,都不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然而,南京援疆工作的真情,伊寧旅游發(fā)展的渴望,讓陳軍董事長深受觸動。他回到南京,即向上級主管南京旅游集團以及公司其它股東單位,作了匯報。南京秦淮風光旅游股份公司與伊寧文旅集團達成合作協(xié)議,雙方合資成立名為“伊水之秀”新公司,共同打造游船觀光項目。

      接下來,是說干就干的“南京速度”。3月考察,5月注冊,南京秦淮施工團隊進駐,初訂8月完工,7月初就驗收了。與之配合,伊犁河航道、防護河堤、觀景臺、涼亭、木棧道等施置修護到位。

      78日伊水游船項目舉行開業(yè)儀式,背板上有兩句宣傳語恰到好處:“船自秦淮好風光 添彩絲路新天府”。項目總投資500萬元,水域面積340余畝,當時1號碼頭具備運營條件,2號、3號碼頭于7月底建設完成。按照規(guī)劃,共投入電動、腳踏和民俗風情體驗船80余只,已投入使用20條電動船,剩余船只都在江蘇預訂,在7月底前全部到位。

      伊寧文旅集團副總經(jīng)理武偉早年在機關(guān)工作,曾參加對口交流,到江蘇某縣外經(jīng)貿(mào)局掛職,他說,南京援疆領(lǐng)導就體現(xiàn)了江蘇干部辦實事的能力,不說空話,要看結(jié)果,這是很值得我們本地干部學習的。

      游人與伊水的親密接觸,南京與伊寧的肝膽相照。南京方面傾心相助,名義上是合資,實際上多方支持,由伊寧方面負責經(jīng)營,讓伊寧文旅集團積攢經(jīng)驗,為今后的伊寧的水域旅游打下扎實基礎。

      伊黎河岸確實是“風水寶地”,鮮花環(huán)繞綠樹成蔭的景觀大道與生態(tài)堤壩之間,分布濕地、荷塘、小型湖泊、親水平臺等公共文化娛樂場所,印證“車在綠中行、人在花間走”的解說并不虛言。

      當我來到伊黎河景區(qū)深處,探訪這個極其特色的參觀點,外形是尖頂圓墻的異地風味,它叫“伊黎河馕文化小鎮(zhèn)”。

      朋友告知,在新疆的傳統(tǒng)村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馕坑,有的也就是泥巴壘的。打馕的鄉(xiāng)親手握木制的切庫西,一個底部帶有整齊鋼針的工具,在一塊圓月般的馕坯上扎無數(shù)小點。小點一圈連著一圈,像水中的漣漪擴散,在干柴烈火中化作馕,成為新疆人舌尖上永恒的美味。

      新疆少數(shù)民族有傳藝給下一輩人的傳統(tǒng)。他們認為,祖輩傳下來的手藝絕不能輕易丟掉。手藝不單單是技能,還包含著更多的情感,更多的堅守。它不僅關(guān)系到生存,更關(guān)系到一個家族的尊嚴。

      難得有“伊黎河馕文化小鎮(zhèn)”展示館,圖片文字、模型實物與聲光電,把“馕的故事”講得頭頭是道,波瀾起伏。

      從小麥的起源與傳播到文化的交流交融,造就了伊犁餐飲多元薈萃的特征,馕文化是最典型的代表。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都描寫過馕,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描寫的正是新疆的馕。

       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考古發(fā)現(xiàn)殘馕,其制作形式和現(xiàn)在的馕一樣,專家鑒定,這些馕是唐代陪葬品。許多著名詩人都描寫過馕,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描寫的也是新疆的馕。

      王曉強,南京援疆工作組領(lǐng)導成員,任伊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他告訴我,馕文化是伊寧的一個亮點,無論是馕的產(chǎn)業(yè)化,還是馕的旅游點,南京援疆工作組都大力支持。“伊黎河馕文化小鎮(zhèn)”,設在伊黎河景區(qū)地段,而不是開發(fā)區(qū)與工廠相伴,就給旅游留下了空間。當初伊寧農(nóng)商公司要給馕企業(yè)注冊,“塞外疆馕”這個響亮名字,還是鄭曉明書記起的呢。

      深秋時節(jié),伊黎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暨旅游推介會即將在南京開幕,從設置展臺到廣而告知,南京援疆工作組沒少操心。

      “伊黎河馕文化小鎮(zhèn)”在南京首次亮相,把LOGO掛出來,要有視覺沖擊力。中間畫是馕專用的搟面杖,下面的是馕針,波浪條紋代表伊犁河,上面的是馕枕,而這個大圓形則代表馕,整體的色調(diào)是伊犁藍。

     “這是馕的首次品牌設計形象。”王曉強打開手機,給我看當時的照片。“南京展銷會上,連鄭書記都親自站臺,我們其他人也積極聯(lián)系。開始聯(lián)系過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過年過節(jié)采購,作為福利發(fā)放。可不是長久之計,要打開市場啊。我當過戰(zhàn)地記者,喜歡自己觀察,用事實說話。”

      王曉強接洽南京客商,和他們聊,然后找伊寧廠家的領(lǐng)導,探討推銷之道:“馕的客戶在哪里?就是這些南京市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居民。他們什么也不缺,缺什么?缺個人的體驗和觀察。做一個馕文化體驗區(qū),像親自做陶器那樣,觀眾也可以過來,自己動手做馕。搟面啊,馕針啊,烤馕啊,加上優(yōu)質(zhì)的面粉原料,這樣就有興趣,也就會有購買的欲望。”

      在展銷會期間,“伊黎河馕文化小鎮(zhèn)”展臺非常火爆?,F(xiàn)場擺放了幾個馕坑,出多少馕馬上有人買,時常要排隊。有一家食品公司銷售經(jīng)理,和王曉強部長越聊越投機,在展臺前不走了。王曉強建議他們考慮老社區(qū),100多家分店,可以做體驗式的推廣。這個銷售經(jīng)理拿了相關(guān)資料,隔日就反饋,訂50萬只馕,175萬元訂單,分5次發(fā)貨,進社區(qū)店直銷。

      “伊黎河馕文化”一炮打響,領(lǐng)導表示感謝。銷售經(jīng)理樂了:“我們?yōu)槟暇┰鳇c力嘛,以后還要去伊黎河看看呢。”

                          五、美好的“巴彥岱”

      巴彥岱,是伊寧市的農(nóng)牧村,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還發(fā)展林果業(yè),百姓勤勞,民風質(zhì)樸。我在這個村子里感覺很溫馨,家家都有一個院落,鐵皮頂刷得大紅大綠,樹路打掃得干干凈凈,高高的白楊樹在路邊挺立。學者考證,“巴彥岱”意為“富饒之地”,內(nèi)含著向往美好的意象。

      村委會駐村干部再努爾,維族90后,她告訴我,這個村子以維吾爾族為主,占90%以上,它的名字被廣為人知,還因為它曾敞開胸懷,接納過著名漢族作家王蒙,是王蒙曾下放務農(nóng)“思想改造”的地方,老人都知道這個漢族文化人。前些年,以王蒙這段經(jīng)歷為原型拍過電影《巴彥岱》。

      出于對王蒙文學成就的尊重,20135月巴彥岱建起“王蒙書屋”。揭幕儀式上,重回巴彥岱的王蒙用流利的維吾爾語表達內(nèi)心的激動:“我感謝新疆,我永遠是新疆的王蒙,我和你們永遠在一起。”

      2020年,巴彥岱成為南京援疆工作組的對口幫扶點。他們來到這個正在變化的鄉(xiāng)鎮(zhèn),為當?shù)卮迕衩撠氈赂怀鲋\劃策。增加收入需要扎實的惠民舉措,為科學種植大田蔬菜、樹莓、林地套種食用菌、栽培魔芋等等提供幫助,為因病或勞動力缺乏的老人送去溫暖。他們和文旅部門、鄉(xiāng)鎮(zhèn)干部一起探討,要為巴彥岱的整體鄉(xiāng)村發(fā)展作切實可行的規(guī)劃,如何讓巴彥岱走出一條以旅游業(yè)為依托,帶動第三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致富新路?

      鄭曉明等南京援疆干部做功課的時候,仔細閱讀了王蒙的長篇代表作《這邊風景》,深深地被王蒙刻入骨髓的新疆情懷所感動。可以說,伊黎有幸呵護過王蒙,給了王蒙與這塊土地與維吾爾族鄉(xiāng)親的不解之緣,而王蒙用他的筆,寫下了邊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幽默和人情味兒。

      “如果他還剩下一只眼睛能看,他將為黨而注視;如果他還剩下一只耳朵能聽,他將為黨而諦聽。”這是王蒙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中的黨員里希提動人的一句話,也是王蒙在長達16年的新疆生活中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這邊風景》一度引起了中外文壇轟動,被稱為新疆的“清明上河圖”。

      在小說《這邊風景》中,王蒙以多民族團結(jié)、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為背景,通過鞭辟入里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高度還原了新疆獨特的風土人情。作品背負起了關(guān)于中國歷史進程與黨對新疆關(guān)注與扶持的文學記錄使命,反映出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實狀態(tài)。

      2021年初,南京援疆工作組提出,充實和擴建“王蒙書屋”,修復院內(nèi)的“巴彥岱人民公社二大隊”舊址。如果說,“王蒙書屋”只是一個景點,那么,通過王蒙精神的傳遞,延伸出一個鄉(xiāng)村旅游的景區(qū)。

      在新中國建國七十周年時,王蒙當選“人民藝術(shù)家”,習近平主席親自授勛。王蒙是深入群眾、扎根人民的典范,需要用老圖片和老照片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既保留史料的文學價值,還展示豐富的社會意義。

      陽春三月,鄭曉明一行專程前往北京拜訪王蒙,聽他講述與新疆的故事,邀請他和家人再次回到巴彥岱看看。

      王蒙對伊黎的感情溢于言表。早在學校就參加地下黨的青年王蒙,因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被劃為“右派”,“文革”爆發(fā)前夕他已經(jīng)“摘帽”,卻作出了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舉家遷往新疆。從1963年年底到1979年夏,29歲到45歲,整整16年王蒙都是在新疆度過的。其中7年,在伊寧市郊的巴彥岱勞動鍛煉,還擔任過鄉(xiāng)村干部。

      談到學習維吾爾語,和維吾爾族農(nóng)民交朋友,王蒙最自豪的是,他被村民接納,后來可以隨意地出入于任何一家。當副大隊長那陣子,王蒙學會了解決鄰里糾紛,雨天幫社員搶修房頂,當然了,路過瓜地瓜農(nóng)順手摘個瓜讓他品嘗這樣的待遇他也欣然接受。這個過程在王蒙看來,既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接受,也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認同。

      不可否認,旅游需要名人效應。然而,王蒙這樣的名人又是純樸的,沾滿了泥土氣息,他用生命最可貴的年華,投入新疆民眾的基層生活,寫出了民族團結(jié)的壯麗史詩。嚴格地說來,王蒙就是“老巴彥岱人”,是巴彥岱今昔的見證者。在巴彥岱乃至在新疆,王蒙應該載入史冊?。?/span>

      推動王蒙主題活動,南京援疆工作組抓住兩條線。一是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深入貫徹落實“文化潤疆、旅游興疆”戰(zhàn)略;二是加強江蘇、新疆兩地文學交流,促進兩地文學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

      比如,就“王蒙書屋”的作品展陳,鄭曉明與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聯(lián)系,得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勇的積極支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收集了王蒙先生從1953年至2019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共871306冊,完整呈現(xiàn)王蒙先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和豐碩成果。

      202173日至4日,王蒙研究全國聯(lián)席會議第一屆學術(shù)年會暨“這邊風景獨好——名家寫伊犁”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在新疆伊寧市舉行。87歲高齡的王蒙時隔多年,攜家人再次來到伊寧。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在巴彥岱鎮(zhèn)王蒙書屋舉行了圖書捐贈儀式。

      梁勇在講話中指出,王蒙先生是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起來的文學大家,是新疆各族人民忠誠的歌者,他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國文學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相信,“王蒙書屋”為民族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架起了精神橋梁,對于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jié)、增進民族互信以及推動文化旅游,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巴彥岱,王蒙見到了卡力•木拉克、尤里達西•吾休爾、金國柱等老朋友,熱烈擁抱、互致問候??吹酵趺啥似鹉滩柰耄査?ldquo;還習慣嗎?”王蒙笑答:“我在家里經(jīng)常自己燒奶茶,不過做得不是很好。妻子現(xiàn)在也學會做抓飯了,味道很不錯。不會做抓飯就抓不住我的心。”王蒙風趣的談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和大多數(shù)老朋友見面一樣,互相詢問孩子、家人和各自的身體情況,又相伴來到“王蒙書屋”院內(nèi)的“巴彥岱人民公社二大隊”舊址前合影留念。王蒙說:“又回家了,真想和巴彥岱老朋友們多聊聊。”

      “巴彥岱人民公社二大隊”舊址,該是當年的大隊部,墻壁上依稀可見毛主席語錄。房梁是光溜溜的幾根圓木支撐,內(nèi)墻被石膏粉刷得雪白,有記工分的黑板,還有可以插信的多口袋的寬布,長條桌、靠背椅和方凳很結(jié)實,墻角有坎士曼等干活的農(nóng)具,還有王蒙年輕時勞動的照片。

      這是《這邊風景》的真實注釋了。

                               六、“現(xiàn)在進行時”

      “人民藝術(shù)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重返巴彥岱,很快成為熱點新聞,登上各大媒體的版面和公眾號。有意思的是,所有的新聞報道都忽略了南京援疆工作組,這次活動由方案到實施的“主辦方”。南京援疆干部并不在意,他們忙于落實“伊寧市巴彥岱村王蒙主題文化鄉(xiāng)村旅游項目”,要重建“這邊風景”一條街,以王蒙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打造一個黨群教育培訓中心。未來,鄉(xiāng)村旅游與紅色旅游,將為巴彥岱村插上騰飛的雙翅。

      可惜,更多的重點文旅項目還是“現(xiàn)在進行時”。因此,我時常關(guān)注“南京援疆”公眾號,尤其是“現(xiàn)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報道,擇其要點記錄下來:南京援疆工作組貫徹落實文化潤疆、旅游興疆,持續(xù)推進富民興疆,扎實推進民生項目建設,一批涵蓋基礎建設、改善群眾文化生活、推進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惠民援疆項目。2020年以來,投資1000萬元實施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國際旅游集散中心伊寧次中心項目,投資500萬元實施六星街音樂庭院項目,投資580萬元對漢家公主紀念館進行全面提升改造,投資500萬元實施吐達洪巴依舊居搶險加固及增設錫伯驛站景點展陳項目,投資395萬元實施全域旅游伊寧市機場游客咨詢服務中心項目等,有的已竣工,有的仍在加緊建設中……

      那天我聯(lián)系采訪文旅局黨組書記蘇娉,直到晚上10點,她微信回復仍在開協(xié)調(diào)會。后來我才知道,因為推進項目,和南京援疆工作領(lǐng)導參加協(xié)調(diào)會,開會到半夜是常態(tài)。她告訴我,鄭曉明副書記、孔南洲副市長帶領(lǐng)的第十批南京援疆工作組,綜合素質(zhì)和工作能力很強,敬業(yè)精神和求實作風令人敬佩,關(guān)鍵是沒有把自己當外人,有問題不退縮,自覺融入伊寧的經(jīng)濟建設社會發(fā)展重點工作之中,星夜兼程,全年無休,廉潔自律,勤奮努力。    

  我在伊寧采訪期間,正逢南京審計組到來。任伊寧財政局副局長的劉哲君,在南京援疆工作組負責財務,而任伊寧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副局長的談晶,在南京援疆工作組負責項目。他們告訴我,所有的援疆資金項目,前期調(diào)研,中期實施,后期驗收,每筆款項都要經(jīng)得起審計,非常嚴謹。南京援疆工作組經(jīng)手的項目,大都數(shù)以百萬計,固然是有形的,但甘當“無名英雄”,更多是無形的,留在伊寧帶不走的,靜水深流,潤物無聲。

  回到秦淮河畔的南京,我時常想起伊黎河畔的伊寧。去過伊寧的人曬朋友圈,大多說那里一片凈土,寧靜安逸,如夢如幻,用一個時髦的詞就是松弛緊張的慢生活。當然,無處不在的悠悠的慢,恰是文旅的精髓所在。我想說的是,我在伊寧感受到的快節(jié)奏。正是南京援疆工作組與伊寧干部攜手實干,他們用日以繼夜的快節(jié)奏,給我們創(chuàng)造著歲月靜好的慢生活。

  (作者為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